干花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干花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浙江制造业变迁下的瓶颈与路径库存压顶中国鞋都-【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16 03:00:04 阅读: 来源:干花厂家

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和国内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而很多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试图夺回制造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制造业的压力。

作为东南沿海经济重镇及传统制造业大省的浙江,下辖近90个县(市、区)中有80多个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覆盖轻纺、皮鞋、经编、电器、小家电、打火机、玩具、领带等众多行业。曾几何时,“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如今,“浙江制造”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压力。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绍兴轻纺、海宁经编、温州皮鞋等行业进行了调查走访,试图管窥浙江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

柯桥·轻纺

设备成本高企 绍兴轻纺企业纠结机器换人

每经记者 徐杰 浙江绍兴摄影报道

换,还是不换?在绍兴经营一家轻纺企业的潘阿祥(化名)还在权衡,如果机器换人,一次性设备投入费用会让原本就薄利的企业雪上加霜,但若不换,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也可能会让企业被淘汰出局。

潘阿祥的企业地处绍兴市柯桥区,这里素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说法。如今,柯桥被誉为“托在布上的城市”,每年数百亿元的销售额让其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柯桥总面积仅1080平方公里,轻纺业为这个小城带来了滚滚财源。纺织业占柯桥整体工业比重的60%以上,2013年1~11月,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0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业产值达1876.54亿元。

然而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个以轻纺业为特色经济的江南小城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机器换人成为柯桥轻纺企业的“救星”,不过随着机器换人的走红,轻纺企业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华茂化纤副总经理高安洪坦承,尽管是大势所趋,但一次性设备购置以及后续维护成本,加之微薄的利润,使轻纺企业生存压力巨大,“没有办法,都是被逼出来的。”高表示。

机器换人应对用工荒/

从杭州104国道往东方向,过了萧山区就是绍兴柯桥区。这里经营的面料有3万余种,日客流量10万人次,产品销往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常驻境外商务代表机构273家,常驻境外采购商2000余人。

不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日益攀升、用工荒等问题已经成为柯桥轻纺业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在此背景下,绍兴作为浙江省唯一承担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城市,机器换人在这里迅速走红,越来越受到轻纺企业青睐。

以坐落于钱清镇的绍兴华茂化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茂化纤)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涤纶纤维的大型加弹厂,年产涤纶加弹丝15万吨,目前拥有员工1000余人,用工荒曾是公司挥之不去的噩梦。不过近年来,随着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智能化机器越来越多地介入华茂化纤的日常生产活动。

高安洪介绍称,公司购买了很多进口加弹机,包括德国原装进口的巴马格机台46台,日本TMT公司33H机台42台,目前已经投入了3000多万元。

实际上,华茂化纤的机器换人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目前柯桥区共有化纤面料生产企业3400多家,形成了从PTA、聚酯、化纤原料、织造、染整到服装、家纺的完整产业链及市场产销体系,这些产业的上下游都属劳动密集型。

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柯桥区引导鼓励企业通过更新装备、革新工艺等加工技改投入,推行机器换人,2013年1~11月,全区机器换人投资完成184.72亿元,同比增长55.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2.7%,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机器换人投资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无论是在浙江还是全国,机器换人都是大势所趋,浙江多年来以区域经济为特色,以中低端产业为主,真正自主创新的产品不多,现在处于经济低迷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会期,提高科技含量,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就业结构矛盾凸现/

高安洪称,公司推进机器换人,主要是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以及完成新增订单,提高产品竞争力,“原来的机器用人多,总是坏,而且速度慢”。

机器换人,在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周如生看来,是柯桥轻纺业迎来的第七次革命——智能化,此前,柯桥轻纺业先后经历了引进纺机、无梭化革命、国有私有化的体制革命、走向国际的国际化革命、设计人才等带来的创意革命、信息化革命。

周如生告诉记者,轻纺产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急需先进的设备变革制造模式,而机器换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变生产工序协调性差、质量稳定性不高等现状。

实际上,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工业升级换代早已暗流涌动。来自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一份针对机器换人项目的调研显示,84家规模以上企业中,32家企业对机器换人有迫切需求,另有46家企业表示会在政府的激励之下开展机器换人。

2013年初,浙江省长李强正式提出,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四换工程”,机器换人就在其中之一(其他“三换”是指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电商换市);而到了2013年11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将开展“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即未来五年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

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大多数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赖廉价低端劳动力,企业用工缺口较大。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推进,企业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现状有所改变,用工缺口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根据浙江省就业局企业用工情况监测数据,企业缺工率从2011年6月的4%,降到2013年6月的2.18%。

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机器换人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失业率有所上升。浙江省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但2013年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上述监测数据还显示,就业结构矛盾突出。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省外低端劳动力的依赖,与此同时,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明显提高,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缺口明显加大,占缺工总人数的22.22%,并呈不断上升态势。

高昂的设备购买与维修成本

虽然从长期来看,机器换人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一些企业对此充满疑虑。

高安洪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通过机器换人,用人少了四分之一,大概少了200人,按照现阶段企业工资、社保以及住房公积金的配备,企业要支付给一个工人每年4.5万元左右,200人就是900万元。然而,为了减少这部分劳动力,公司购买机械设备已经达到3000万元,花费将近前者的4倍。记者调查获悉,此种状况同样发生在柯桥其他轻纺企业身上。

不过,高安洪明白,这3000万元属于一次性投入,而劳动力成本支出每年都要增加。他认为,减少用工,机械自动化后,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得到改善,公司的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有能力承接更多的订单,这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尽管机器换人带来的好处很多,高安洪也坦承,但一次性新增的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维护成本同样不容忽视。

潘阿祥的轻纺厂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他的老厂房车间还没用上机械手,涤纶长丝由人工搬运、包装,同样是18条生产线,差不多要配200人,而在新厂区,清梳、并条等各个工序都由机器自动完成,每条线只需几名工人看管机器即可。潘阿祥现在纠结的是,老厂区是否也实现机器换人。

实际上,随着机器换人日趋走热,绍兴当地的一些轻纺企业承受的经营压力也越大越大,一方面是机器的购买费用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经营利润越来越低,这让一向依靠薄利多销的纺织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此外,令潘阿祥犹豫的还有,实际生产过程中,虽然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缺乏弹性,之前依靠人工,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好,订单不佳,可以通过放假或者裁员减少生产,弹性较大。

此外,机器换人对电力资源的依赖性特别强,而浙江省电力资源缺口一直较大。据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十二五”电力电量方案》的预测,到2015年,全省最高负荷、用电量将分别达到7165万千瓦和418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分别为9.5%和8.4%;到2020年,浙江省最高负荷、用电量将分别达到9186万千瓦和5302亿千瓦时。

“这些机器一般不能关停,我们更担心的是每年夏季用电高峰的限电措施。”潘阿祥说。

数据显示,2013年,浙江统调用电最高负荷需求为5600万千瓦左右,极端高温天气下,浙江电网最大存在3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其中2013年7月4日全天用电量达到10.5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这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一天的发电量。

潘阿祥表示,机器换人虽然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但对电力资源依赖性太强。“有能力开展机器换人的是少数大中型企业,对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受制于设备投入、维护以及用电等成本,只能望梅止渴”。

《《《

海宁·经编

从抄袭到研发创新 技术倒逼海宁经编业转型升级

每经记者 徐杰 浙江海宁摄影报道

陈峰(化名)的工薪待遇已今非昔比。2013年春节前,他领了5万元的年终奖,春节放假时老板告诉他,如果来年能继续留在厂里上班,工资有望提升,且可以享受一套三居室的房子。

陈峰所在的企业位于浙江省海宁市马桥镇的海宁马桥经编园区,该园区经济总量占到了浙江省海宁市行业总量的70%,约占全国行业总量的2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园区企业生产的经编灯箱广告布、蓬盖布约占国内市场的70%、经编土工材料约占国内市场的40%。

作为经编行业的一名老技术员,这两年,陈峰感觉越来越受重视。2013年底,园区几家公司找到他,都愿意出高薪聘他担任生产部的负责人,而他现在所在厂子的老板也有意提高薪资水平留他,这在以往是很少有的。

不过,对于海宁马桥经编行业而言,尽管经济规模优势明显,但如何克服低端产品大幅扩产冲击市场,如何避免价格竞争,是不少经编企业目前面临的难题。因此,技工出身的陈峰有了用武之地。

技术人员曾被冷遇/

海宁马桥经编园区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虽然只是镇域经济规模,但2013年园区实现工贸收入329.04亿元,利税15.5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206.36亿元。

走在海宁马桥经编园区丰收路、海宁大道等主干道上,沿路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经编企业,涉及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等。

海宁马桥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入园企业508家,85%以上从事经编及相关产业。数据还显示,马桥经编园区2012年平均每亩土地产值395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153万元,人均利税6.7万元,远远高于全国纺织行业的平均水平,尽管如此,类似于陈峰这样的技术人员薪资水平却长期较低。

陈峰毕业于浙江省内一所知名的工科学校,学的是纺织工业,他2007年毕业后就进入海宁马桥经编园区一家企业。在他看来,当时公司并不是很重视技术研发,所以造成了技术人员收入普遍较低。

陈峰刚入职时每月的工资只有1500多元。最近两年虽然工资水平有所上涨,但也只与公司普通后勤人员持平。

陈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原来产品基本上没有技术含量,质量参差不齐,讲究的是跑量。

“只要生产出来就有市场销路,为何还要技术研发?”当地一经编公司高管反问道。

“哪一个企业出现了一个好销售的新品种,老板就让技术人员去弄一块样本过来进行破解”,海宁马桥经编总部大厦内一位经编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像破解软件一样,破解后就进行抄袭生产,技术研发人员做的工作不是埋头研发,而是如何破解抄袭其他企业的产品。一家企业研发一套新产品的成本可能是200万、300万,但抄袭成本只有几千元,一旦破解成功,企业就可以自己照着生产。

“研发人员的工资比管理人员的待遇都要低,所以技术研发人员跳槽频率非常高。”上述经编公司负责人表示。

技术“拷贝”导致严重同质化

眼下,陈峰的工资已经涨到6000多元/月,待遇改善的背后是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

几年前,随着经编行业总体形势良好,许多企业都增添了生产设备,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这一状况到2011年发生了转变。2011年以后,不少经编企业的销售出现困难,利润增幅下降,资金紧缺。

“公司2012年基本上做多少亏多少,买进价格是19元/吨,卖出去也是19元/吨,还不包括人工、物流成本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行业进入门槛过低”。海宁市一家经营经编原料的企业负责人抱怨道,两年前,不少资本进入该行业,导致产能过剩。统计数据显示,过剩率达到50%。

上述经编原料企业负责人称,由于缺乏技术研发,产品没有竞争力,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需求,各个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价格更低,企业经营越来越难。

“据我了解,目前园区内经编机开机率不到50%。”2013年年中,马桥经编行业协会理事长、海宁市超达经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章宝阳曾公开表示,产能过剩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是造成企业处境艰难的主要因素。

2012年以来,不少经编企业关门的关门,倒闭的倒闭,经过行业洗牌,到了2013年,经编产能有所压缩,销售压力也得到缓解。危机过后,不少企业开始重视技术研发。

面对整个行业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海宁市马桥街道下发了 《关于促进马桥街道(经编园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2011年,马桥街道安排600万元资金,用于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奖励创新与人才。

据海宁马桥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介绍,围绕科技创新,园区先后建立了技术、信息、培训、检测等几大中心,同时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科技合作,通过建立实验工厂、经编产业专家服务组、经编技术学会、创新平台、产业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平台,引导企业走差异化、高端化路线。

数据显示,近年来,马桥经编园区企业已累计研发出国家和省级新产品670多个,获得各类专利1000余项,8家企业和产品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具备2000多种经编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灯箱广告、交通、风力发电机叶片、游艇等领域。

上述经编企业相关负责人称,技术“拷贝”现在行不通了,如果继续抄袭,没有自己的核心新产品,市场拓展没有优势,难以开发新客户。

技术创新非一朝一夕

近年来,马桥经编产业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目前仍面临着不少的现实难题。如新产品开发和附加值提升方面,特别是后整理,由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目前园区企业拥有水洗机、定型机、压延机等后整理设备184台,仅能消化1/3左右的产量。由于染整企业面对的市场很大,又缺少竞争,导致了这类企业多忙于低端产品的生产,无暇顾及新产品开发,而后整理恰恰又是经编新产品研发的重要环节。

此外,产业链延伸和优化亟待拓展。为此,园区通过举办经编设计大赛、组建米莱时尚创意公司、引进捷特时尚公司等作了很多终端产品的探索与尝试,但由于品牌塑造成本较大、设计成品需要市场认可周期等原因,更多的企业还是愿意把精力放在销售渠道上,而大部分成品企业也只是把经编产品作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技术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海宁经编行业一企业主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不仅需要市场需求的引导与刺激,更需要企业自身在成本、人才等方面的积淀,如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等。

《《《

温州·皮鞋

库存压顶中国鞋都徘徊前行

每经记者 徐杰 发自浙江温州

“生意难做。”这成为张丽(化名)春节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在温州做了十余年的鞋业生产加工生意,可以说见证了温州这座“中国鞋都”从快速崛起到当前洗牌转型的整个过程。

在全国鞋业中,温州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规模、数量首屈一指,奥康、康奈、意尔康、红蜻蜓、蜘蛛王、日泰等知名品牌鞋企均诞生于此。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最新数据,2013年,温州鞋革行业共完成了工业总产值852亿元,这相当于温州全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18.48亿元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不过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返乡,土地、能源、环保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叠加影响,温州不少鞋企举步维艰,部分鞋企向东南亚,或河南、江西等内地省份外迁。尽管如此,对于张丽这样的个体企业主而言,眼下最关心的是鞋厂的库存问题。

棉鞋滞销

温州西郊,一个名为双屿的小乡镇,有着“中国鞋都”之称,双屿更成为鞋的代名词。

走在园区的主干道上,两侧都是密集的鞋厂。据园区管理人员估计,双屿已形成皮革、皮鞋、皮件三个主体产业和皮革化工、鞋用材料等配套较完善的鞋革产业链,大小鞋厂约4500家,高峰期这一数字曾接近6000家,从业人员达35万。

“童鞋48元、皮鞋98元”,在不少鞋厂前,就地摆放着低价处理的鞋子,从标价来看,这些新潮的鞋子售价比外面鞋店便宜不少。“能卖一点是一点”,驻场的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这些都是库存鞋子,公司棉鞋都还没有卖完。

张丽的鞋厂位于双屿鞋都二期,令她头疼的也是库存问题。最近,关于温州品牌鞋企皮棉鞋在国内市场严重滞销、大力度促销的消息不断。

张丽的库存焦虑并非个例,奥康国际(603001,SH)旗下的奥康皮鞋是目前男鞋市场最为畅销的品牌之一,其在2013年中期财报中亦指出,2013年,对于鞋行业来说,是面临较大挑战的一年,消费市场不景气,消费者信心呈现下滑态势,电子商务、购物中心等新零售渠道分流消费群体,鞋行业整体出现增速放缓、库存增加、效益下降的局面。

张丽坦言,自己公司2013年的棉鞋销量,只有2012年同期的六成。同处鞋都二期的温州华美妮鞋业公司正在努力拓宽来年的销售渠道,公司门前挂满了鲜艳的彩幅,以欢迎前来公司实地考察的全国各地经销商、代理商。

“为了降低库存,鞋厂不断降低代理商的门槛,向网络零售转型,如下沉区域代理权,原来代理权集中在省级,只要找省级代理商即可,现在则必须下沉至市级,甚至区县级”,在采访中,双屿鞋都一鞋厂负责人诉苦道。

上述鞋厂负责人称,现在直接下沉至区县级后,中间环节的代理“盘剥”减少,售价也相应减少,原来一双女鞋要卖150元,如今卖100元即可,鞋厂通过降低售价来刺激市场消费。

温州鞋业徘徊前行

与张丽的鞋厂主要立足内销市场不同,温州市长发祥鞋业有限公司主要做出口贸易,眼下的行业库存困境也给这些外贸鞋厂带来启示。

据温州鼎力品牌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周剑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双11”后至今,全国各类鞋业实体店铺关了约7000家。目前,鞋类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以淘宝为例,2013年 “双11”360亿元的销量背后,可能剩下了800亿元的备货,其中约有300亿元是鞋类产品。

就温州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其生产数量约占全国的25%。如果这些库存无法处理,一方面将影响当地鞋厂的资金回流,另一方面这些库存到了来年,色泽等都会变差。

从事鞋业生产与贸易已有20多年的廖先生,目前是长发祥鞋业的副总经理。这家鞋厂坐落于鞋都产业园区二期16号地块,属温州市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生产各种高档皮鞋、运动鞋、休闲鞋等,年均有240万双的订单量,主要为美国、法国客户做订单生产。

廖先生对记者表示,近几年来,早期在鞋厂打工的不少从业者出来单独办厂,导致产能增加;同时,与外贸的反季节性生产可有效避免高库存不同,内销更多的是当季生产,由于鞋厂采用的是机械化,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两三天就能生产出当季鞋子。而办厂主体的增加、生产周期的缩短等因素增加了行业的产能,但市场的容量有限,目前整个市场供大于求。

面对这种困境,廖先生表示,自己公司一直努力走差异化竞争,包括增加外贸订单、减少成本以及做真皮、自然皮等毛利相对更高的鞋子。

实际上,鞋类产品一直是温州乃至浙江传统外贸商品的支柱之一,从最近三年的鞋类产品工业产值、出口货值数据来看,温州的鞋业发展似乎陷入了徘徊的状态。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温州鞋革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30.8亿元,同比增长6.51%;2012年为832亿元,同比增长了0.21%;2013年,工业总产值为852亿元,同比增速为2.34%。

女性肝肾阴虚怎么调理

糖化血红蛋白高用什么药好

心动过缓的病困

肝肾阴虚吃什么药效果好

怎样才能阴阳调和